图片
顽固口疮你莫慌
三个妙方来帮忙
李四平
老话说 “病从口入”,这口腔溃疡反复不好,还真和我们日常的吃喝、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!中医典籍《脾胃论》中,李东垣早就点明:“脾胃虚则九窍不通”,意思是脾胃不好,嘴巴、眼睛这些孔窍就容易出问题。现在大家常吃大鱼大肉伤脾胃,又总坐着不动耗元气,就会导致身体里的 “火气” 乱窜,口腔溃疡就找上门了。别怕,中医有三个经典药方,再搭配上艾灸、针灸,专治这难缠的口疮!
一、脾胃虚弱型:甘温益气托虚火,艾灸针灸强脾胃
《口齿类要》记载:“中气伤损,唇口生疮”,说的就是脾胃虚弱,压制不住体内阴火,就会长口疮。这类患者的口疮颜色淡白,周围不红不肿,舌头胖大还带着齿痕,平时总感觉浑身没劲,说话都有气无力。
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就是 “救星”!黄芪像擎天玉柱,托举下陷之气;人参、甘草仿厚土载物,培补中宫;升麻、柴胡如同春风,引清阳上达九窍;白术、陈皮既能防止补药太腻,又能助力消化。我还在乡镇卫生院上班时,有位肖姓老师,口疮每年发作十几次,一吃凉药就拉肚子,用此方加炮姜,五剂药后口疮就愈合了,再吃两个月丸药,彻底没再犯。但要是舌苔白厚,则可以加砂仁、白蔻醒脾化浊;疮面渗液清稀,就加炒薏苡、茯苓皮导湿下行。
这时艾灸足三里、中脘穴很合适。足三里在膝盖下方小腿外侧,艾灸时距离皮肤2-3厘米,每次15-20分钟,感觉皮肤微微发烫就行,能强健脾胃。中脘穴在肚子正中间,肚脐往上4寸(约一个手掌宽),艾灸它可促进消化。针灸的话,针刺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位,采用补法,留针20-30分钟,也能补气健脾 。
二、心火旺盛型:导赤通利泻心火,针灸清泻更快速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提到:“心热者,视其睡,口中气温,或合面睡,及上窜咬牙,皆心热也。” 成人心火上炎时,舌尖红得像涂了红墨水,口疮灼痛难耐,小便又黄又少。
钱乙的导赤散正为此证而设:生地凉血养阴,像甘霖润燥;木通导火下行,似开闸泄洪;竹叶清心除烦,犹清风吹暑;生甘草梢泻火止痛,还能引药入心。曾有一位张姓女士长期熬夜工作,老是长口疮,用此方加灯芯草,三剂药疼痛大减,后用黄连阿胶汤彻底治愈。伴有心烦不寐加栀子、淡豆豉;口干口苦胁痛合丹栀逍遥散;如若舌绛无苔需要佐以玄参、麦冬滋水济火。
此时如果针灸选少府、劳宫穴效果好。少府穴在手掌面第4、5掌骨之间,劳宫穴在手掌心第2、3掌骨之间。针刺这两个穴位用泻法,留针15-20 分钟,能快速泻心火。不过心火旺盛时不建议艾灸,因为艾灸属温热疗法,可能加重火气。如需灸,则需要同时疏利三焦,引火下行。
三、虚阳上浮型:引火归元平虚浮,艾灸温阳助归位
陈士铎在《辨证录》中说:“人有虚火上升,喉痛干燥,此龙雷之火上奔也。” 这种口疮最为难缠,表面口疮淡红、脸颊泛红,可手脚冰凉、还总拉肚子,脉象沉弱无力。
傅青主的引火汤正是 “灭火” 金钥:熟地、麦冬滋真水;巴戟天温肾阳;茯苓渗湿健脾;五味子敛气归元。四药配合,让浮阳下归肾中,如百川赴海。有位永州的雷姓护士被口疮折磨了十多年,多方就医无果,凉药、温药都不管用,用此方加肉桂三分(伴米丸吞服),七天就好了,后续用金匮肾气丸巩固。当然,如果还有五更泻利则加肉豆蔻、补骨脂;虚阳躁扰则佐生龙骨、牡蛎;阴寒凝结用附子理中汤送服引火汤。
同时或单独可以艾灸关元、命门穴。关元穴在肚脐下3寸(约4指宽),命门穴在背后正对肚脐处,每次艾灸15-20分钟,能温补肾阳。针灸选取太溪、涌泉穴,针刺用补法,太溪穴在内踝后方跟腱与脚踝的凹陷处,涌泉穴在脚底前脚掌凹陷处,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引火归元 。
三焦同调,灵活应变
在实际临床中往往常有上热、中堵、下寒同时出现的复杂情况,比如口疮灼痛、肚子胀不消化、腰酸腿冷。这时就得把三个方子灵活搭配:用导赤散清上焦心火,补中益气汤调中焦脾胃,引火汤温下焦肾阳,再加砂仁调和脾胃,让身体里的 “水” 和 “火” 和平共处。
复杂情况时,针灸可多穴位搭配,如足三里、少府等穴,调和脾胃又清心火;艾灸选中脘、关元等穴,调理中焦、温补肾阳。但要注意,艾灸针灸的操作方法和时间很关键,要是拿不准,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!
张景岳曾言:“医无定方,圆通在人。” 治疗口疮,需明察三焦气化关键:上焦火炎清泻心火,中焦土弱升举脾阳,下焦水寒引火归元。医者灵活用方,患者再配合艾灸针灸,同时注意饮食、作息与情志调节,如此,再难缠的口疮也能被制服!
相关内容,可点击:宣宾老师再说治口腔溃疡
图片
声明: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,所有调病方法、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,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,概不负责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优配网,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,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