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内壁的慢性消化性溃疡,多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致,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、反酸、嗳气等,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。 在中医理论中,胃溃疡属于“胃脘痛”“痞证”范畴,其病机核心为“本虚标实”: 本虚:主要指脾阳不振、胃阴亏虚(属太阴病),或脾肾阳虚(属少阴病),导致脾胃功能虚弱,气血生化不足。
标实:包括寒热错杂(属厥阴病)、气滞血瘀、痰饮内停等,其中“寒热互结、气机壅滞”最为常见,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,导致胃脘部疼痛、胀满等症状。
一、胃溃疡的中医病机认识 林老师指出,胃溃疡在中医范畴内归属“胃脘痛”“痞证”。
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“本虚标实”:
本虚层面,主要涉及脾阳不振、胃阴亏虚(对应太阴病),或脾肾阳虚(少阴病);
标实则表现为寒热错杂(厥阴病)、气滞血瘀、痰饮内停,其中以“寒热互结、气机壅滞”最为常见。 二、经方治疗体系与核心方证 林老师以六经辨证为纲领,结合方证对应理论,构建了系统的治疗体系: 1. 虚寒型(太阴病)
主证表现为胃痛隐隐、喜温喜按,伴有便溏肢冷,舌淡胖苔白,脉沉细。
经方选用黄芪建中汤,重用饴糖甘温补中,搭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;
曾有孕妇持续胃痛,予小建中汤(饴糖30g、桂枝9g、白芍18g),3剂后疼痛消失,后顺利分娩。
2. 寒热错杂型(厥阴病)
主证为胃痛胀闷、口干口苦,大便或溏或干,舌红苔黄白相间。
常用半夏泻心汤,以半夏降逆和胃,芩连清上热,干姜温下寒,人参补虚;若泛酸加乌贝散,瘀痛加三畏汤。
曾治愈一名48岁胃胀20年的患者,予半夏泻心汤合茯苓饮,3剂胀消,3个月后胃镜复查正常。
3. 气滞血瘀型(少阳夹瘀)
主证为刺痛固定、夜间加重,舌紫暗或见瘀斑。
以百合乌药汤合失笑散为主方,针对糜烂溃疡,配伍三七、白及、大黄炭,化瘀止血、敛疮生肌。 三、特色药对与加减心法 1. 制酸组合:左金丸(黄连6g、吴茱萸3g)清胃热、降逆气,治疗烧心泛酸。
2. 化饮消胀:外台茯苓饮重用陈皮、枳实,专治胃虚水停导致的胀满。
3. 温阳通络:附子理中汤合三棱莪术,温肾阳、破瘀毒,适用于久病溃疡。 四、经典医案详析 案例1:48岁男性患者,胃胀痛20年,便溏日3次,舌红苔黄腻,脉沉细。
辨证为太阴脾虚、厥阴寒热错杂,予半夏泻心汤合茯苓饮,3剂痛减,守方3月后溃疡愈合。
案例2:患者胃痛夜间加剧,畏冷乏力,舌淡紫苔白。
以黄芪建中汤补虚,配伍红参、五灵脂通络定痛,调和气血。 五、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解析 芍药养血柔肝、解痉止痛;
甘草缓急和中;
黄连清胃消痈;
乌贼骨制酸修复黏膜;
三七化瘀生新,均契合胃溃疡治疗需求。 六、学术思想总结 林老师强调以六经统方,紧扣病机;
注重调气化、复升降,善用理气药物;
将溃疡视为“内痈”,以化瘀生肌为要;
同时固护中焦阳气,苦寒与温阳药物巧妙配伍。
其诊疗思路传承仲景精髓,经方运用精准,用药刚柔并济,充分体现“方证相应”的临床智慧。
🍀🍀🍀这里是写给林先生的碎碎念,藏着未说出口的温柔、生活里的星光,这里有四季的风、人间烟火,也有那些没勇气当面说的话。
如果你也曾有个“林先生”,或想听听温柔故事,不妨驻足,让文字治愈时光~
有时间,会在这里直播,唠唠家常,讲讲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优配网,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,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