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河南洛阳出土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
簋盖、器对铭,3行16字:通高21.1cm,宽23.8cm,重3.96kg。
此簋为河南洛阳出土。同铭簋传世共4件,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收藏两件。
此簋圆形,侈口,折沿,鼓腹,有二附耳,有盖,盖顶有圆形捉手,圈足下附三矮足。器颈与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带,腹与盖面均饰直道纹,圈足上饰粗弦纹一道。
其它信息知之甚少,只断代为“西周”。铭文之前的破译,生僻艰涩。几乎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。现重新破译铭文:
巧作,王母妫氏,构簋,妫氏其留寿,万年用
第一有难度的字,就是这三个手,被破译成三个毛的“毳”字。“甲骨文字破译”整句整篇破译,有许多人认为是“凭空想象”的臆造。识字的中国人,每个人都有着“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”,相信有识之士看了中国古文字的重新破译,会有所领悟。
怎么破译这个“巧”字?首先看看这个“撬”字,提手加个毳,念“撬”。重新破译理解,这个“撬”字的原始字义是:三只手一起用力。所以,提手是“用力”的“力”。三个毛其实是三只手,而并不是“毛”。
再来看看一只手,是“手”字。两只手是“拜”和“掰”字。那么三只手是什么?
根据“撬”字的重新破译理解,这个三只手的字就是“巧”,是“心灵手巧”的“巧”,“巧手”的“巧”。
“巧作”可以理解为:碰巧制作,巧手制作。就这样几个中国古文字破译,就可以上下文自证。
王母妫氏,构簋,妫氏其留寿,万年用。
可以知道为了“王母妫氏”留寿,希望其万年用,就是“王母妫氏”活着的时候铸造的。
所以,是巧手制作,王母妫氏构簋,什么是“构簋”?就是“结构”“构造”独特精巧的“青铜器”。
在中华姓氏中,姚、妫、陈、田、胡五姓同根同源,史称“妫汭五姓”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底蕴,真实不虚。通过“妫汭五姓”:姚妫陈田胡,同根同源,就可以知道,此周王为“周厉王”名胡。其母为“妫氏”,即周夷王之“王后”“姬妾”或“宠妃”。
所以,此器物可以断代为:西周厉王初年的器物,距离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“公元前841年”只有十三年的差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优配网,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,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