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分享的是:2024年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
报告共计:126页
腾讯2024可持续价值报告:以科技向善编织社会共益网络
在数字技术加速渗透社会肌理的今天,企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?腾讯2024年度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这份报告系统呈现了这家科技企业以“用户为本,科技向善”为核心,在AI技术应用、生态协同、产业升级、社会议题解决等方面的实践,勾勒出一幅技术与善意交织的可持续发展图景。
AI向善:从技术突破到社会普惠
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正成为腾讯可持续价值实践的核心引擎。报告中,腾讯提出“AI上升螺旋”理念——技术创新需通过场景应用实现扩散,而应用反馈又反哺技术迭代。这一逻辑在混元大模型的落地中得到充分体现:作为腾讯自研的核心AI基座,混元已深度融入微信、腾讯会议、腾讯文档等30多个业务线,形成“技术-产品-用户”的正向循环。
在微信生态中,AI搜索能快速梳理信息,自动翻译功能支持18种语言打破沟通壁垒;腾讯元宝作为AI助手,可解析公众号文章、处理图片文档,还能与腾讯文档、知识库无缝联动,构建起智能化办公场景。这种“好用的技术”正在渗透到更细微的社会角落:在乡村,“村级服务平台”接入AI助手,计划为1万个村庄提供培训;在公益领域,AI助力项目审核与描述优化,已为公益机构搭建智能知识库;在医疗场景,AI辅助医生筛查妇女“两癌”与新生儿先心病,惠及百万人群。
展开剩余84%技术的温度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照。针对老年人,腾讯元宝推出大字体、方言识别、语音朗读等功能;面向视障用户,腾讯视频“无障碍剧场”上线193部影视作品,累计播放超100万次;为听障人士开发的《声声慢》小程序,通过图像与声波可视化技术助力语言学习。这些实践印证了报告的观点:AI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参数比拼,而在于是否能成为普惠、包容的工具。
生态共创:让善意在协作中生长
“单个企业的善意有限,唯有生态才能让善意扎根生长。”这一理念贯穿腾讯可持续实践的始终。2024年,腾讯联合18家机构成立“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”,通过平台连接与资源整合,将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成系统解决方案。
在公共急救领域,“5分钟社会救援圈”的实践颇具代表性。通过整合AED设备导航、志愿者平台、急救培训等功能,腾讯构建起“呼救方-医院-物业-志愿者”四方联动的应急网络。这一模式已在深圳、东莞、苏州等城市落地,联合万科、顺丰等企业将急救资源嵌入社区、商场、快递网点。仅东莞示范区就培训1.4万名志愿者,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从不足1%提升至20%,生动诠释了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。
公益生态的构建同样凸显协同力量。升级后的“久久公益节”不再是单一活动,而是联动5500多个项目、2万多家企业的全民参与网络。微信支付“分分捐”让用户支付后随手捐赠,累计参与超5亿人次;视频号“红花赞”功能将点赞转化为捐款,带动7000万元爱心资金。这种“场景化公益”打破了传统捐赠的门槛,让善意融入日常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跨领域资源的激活。全国首张“爱心驿站地图”整合18万个点位,让户外劳动者轻松找到歇脚处;“数字关爱平台”联动200多个商家,为灾区群众提供个性化帮扶;“野朋友计划”小程序邀请公众标注野生动物影像,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。这些实践证明,当技术平台成为资源连接器,每个个体都能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。
数实融合:从产业升级到民生赋能
腾讯的可持续实践不仅停留在公益层面,更深度融入产业变革与民生服务。通过“科技筑基+场景落地”的双轮驱动,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业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的发展逻辑。
在产业端,混元大模型成为数实融合的“催化剂”。与迈瑞医疗联合研发的“启元重症大模型”,能在5秒内整合患者数据并提供诊疗建议,将病历生成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1分钟,已在ICU落地应用;工业领域,腾讯WeMake平台帮助企业将生产图纸设计周期从7天压缩至1小时;在零售行业,景德镇陶博城小程序实现商家一键开店,带动销售额超6000万元。这些案例背后,是腾讯“全栈自主创新企业级软件”的支撑,从数据库到AI开发平台,为产业升级提供底层动能。
民生服务的数字化则让便利触手可及。微信刷掌支付在澳门落地80多个点位,为跨境游客提供无接触支付体验;“附近的工作”小程序联动政府部门发布3.5万个岗位,帮助4.3万人对接就业需求;“微工卡”覆盖1900万零工从业者,累计助力增收超300亿元。在政务领域,深圳宝安区“夜间政务”机器人可处理76%的线下事项,让市民“下班也能办事”。
教育与医疗的普惠化更见温度。“企鹅支教”平台链接城市志愿者与乡村学校,提供38门素养课程,惠及3000多所乡村小学;“红雨伞计划”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,为中西部7省50万妇女提供“两癌”筛查;深圳龙华医院“超级数据心脏”实现多院区协同,让优质医疗资源高效流动。这些实践让“数字红利”真正下沉到需求最迫切的地方。
组织进化:让可持续成为内生动力
可持续价值的实现,离不开组织层面的深层支撑。腾讯通过架构调整、评估体系创新与员工赋能,让“科技向善”从理念转化为常态化行动。
2021年成立的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(SSV)成为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,旗下7个实验室聚焦乡村振兴、碳中和、健康普惠等议题,采用“灵活组队、开放共创”的模式突破部门壁垒。这种组织形态催生出诸多创新:“耕耘者振兴计划”培训11.3万名乡村人才,开发的“村级服务平台”覆盖8.1万个村庄;“碳寻计划”投入亿元资金,支持30个低碳技术团队走向规模化应用。
为科学衡量社会价值,腾讯构建了“SQI评估体系”,从规模(Scale)、质量(Quality)、影响(Impact)三个维度评估项目成效。这一工具已应用于“数字中轴”申遗、微信地震预警等40多个标杆项目,确保资源投入真正解决社会问题。
员工的参与让善意更有生命力。2.7万名腾讯志愿者通过“向善实践”小程序贡献13.5万个公益时,“城市美颜官”项目联动4331人次举报违法小卡片,协助警方打击4个犯罪团伙;“生前预嘱”推广活动由员工自发发起,带动更多人关注生命尊严。这种“自上而下战略+自下而上实践”的结合,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组织的内在基因。
从AI技术的普惠应用到生态协同的善意网络,从产业升级的深度赋能到组织机制的持续进化,腾讯的实践展现了科技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。正如报告所传递的,可持续价值的创造没有预设轨道,而是在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不断开辟前路。当每个产品都思考社会价值,每次创新都兼顾普惠包容,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社会的活水,让发展更有温度,让未来更可持续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126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优配网,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,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